李乾顺呆坐在龙椅上,目光呆滞,喃喃自言道:</P></p>
“朕的父皇英年早逝,朕年仅三岁便登基了!彼时,由母后垂帘听政。”</P></p>
“至此,母后外戚梁氏一党把持军权朝政十三年,致使大夏政治腐败,军队衰弱……宋军趁机来攻,夏军屡战屡败……”</P></p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“朕自五六岁起,每闻夏军不敌宋军,便气愤不,立志报仇雪耻!”</P></p>
“朕也是那时开始,便胸怀大志,刻苦习文学武,暗中积蓄力量……”</P></p>
“终于,在永安二年,朕十六岁那年,朕暗中联合朝中反对后党一族专权的文武大臣,出兵一举剿灭后党梁氏全族,从而,朕才能开始亲政。”</P></p>
“朕亲政后,励精图治,又效仿汉法治国,整顿吏治,加强军备……”</P></p>
“从此以后,朕的大夏国兵马渐强,在抗击宋军的数次大战中,皆取得了大胜仗,迫使一心想灭夏的大宋,只能答应令其屈辱不已的议和条件……”</P></p>
“朕还确保了君主集权,结束了大夏国历朝多以外戚贵族专权之局面……”</P></p>
“朕的大夏,国势强盛,朕开创了一朝盛世……”</P></p>
“奈何在今年,朕那英勇无畏的夏军,在抗击御驾亲征的大宋狗皇帝所率领的大军时,却屡遭败迹……”</P></p>
“朕的大夏国军事重镇——折姜会、萌井、溥乐城、耀德城,接连被宋军攻克……”</P></p>
“朕的猛将细封蛮牛,率兵抗击宋军入侵时,却战死在了折姜会……”</P></p>
“朕的陪都西京城,在数日前,竟也面临着被宋军重兵包围之险……”</P></p>
“朕的御弟晋王李察哥,为解西京城之围,由他亲率大夏国最强的骑兵铁鹞子军,去抗击宋军,却在西京城外被宋敌所俘,倍受屈辱,折磨致残,生不如死……”</P></p>
“朕的三千重甲精锐骑兵——铁鹞子军啊,几乎全军覆没……”</P></p>
“朕的好族侄濮王李仁仲率兵,竟也没有守住易守难攻的西京城!”</P></p>
“宋敌城破之时,朕的贤侄仁仲,他不逃、不降,为守忠君报国之节,他竟拔剑自刎,血浅城头……”</P></p>
“唉!如今,在此多事之秋,朕真的太难了!”</P></p>
“朕派数批钦差,手势调兵的银牌,分赴大夏国境内的各路地方监军司,想让十余个部落军派出勤王之师,火速来援,共同抗击宋敌……</P></p>
“奈何,直到今日,朕的大夏国,总计有五十余万的地方军,朕却未到他们派出一兵一卒前来……”</P></p>
李乾顺也从中看出了原因:</P></p>
那就是大夏国的各路地方部落军,应该是听闻了宋敌势大,攻破了朕的夏国西京城后,他们怯战了。他们可能想保住各自的部族不被覆灭,从而故意表现出表面上遵从朕的勤王诏令,背地里却故意拖延出兵勤王的时间……</P></p>
事实,也正如李乾顺所料的那样。</P></p>
却也非但如此,李乾顺只预料到了一大部分原因。</P></p>
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,西夏很多部族地方军的首领,秘密地接见了大宋皇帝赵官家派出的劝降、劝中立的使团……</P></p>
“唉!”</P></p>
“唉……唉!”</P></p>
李乾顺长吁短叹,又自语道:</P></p>
“现在,朕还拿什么跟大宋讲条件呢?!”</P></p>
“如今,侵夏的数十万军军,在御驾亲征的赵佶那狗皇帝的带动下,气势正盛、实力更强,还拥有能引天雷的秘密武器!朕若不忍辱接受议和停战,朕的大夏,将有被灭国的巨大风险!”</P></p>
自诩能忍辱负重、颇有雄才大略的夏皇李乾顺,从保全大夏国社稷的角度,经过深思熟虑后,逼得他不得不考虑暂时向大宋低头,忍痛割爱,答应赵佶那狗皇帝的好色且无礼的要求……</P></p>
他咬牙切齿,自我安慰道:</P></p>
“美女如衣轻,社稷似山重!”</P></p>
“衣丢尚可购,山崩不能复!”</P></p>
……</P></p>
思虑良久的李乾顺,望了一眼大殿外那漆黑的夜色,回想起自己与年轻貌美的曹皇妃这半年半年来的朝夕相处,他的眼角衔着晶莹的泪珠。</P></p>
他想起了曹皇妃的贤惠娇美、柔性似水……</P></p>
他依然心有不甘,但却别无它法。</P></p>
他还想,最后见一次自己最为宠爱的皇妃曹氏。</P></p>
李乾顺有气无力地宣旨道:</P></p>
“召曹皇妃,入殿见朕……”</P></p>
……</P></p>
【pS:感谢凤栖梧桐626、富平侯羿啸、凤啸堂之六味地黄丸的打赏!</P></p>
感谢订阅本书的亲们,感谢投票的书友!】</p>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