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:我成了赵佶

第295章 大破西夏铁鹞子军(1)(1 / 2)

李察哥心中震惊无比:宋军居然会派出一路奇兵,长途绕远来攻打大夏国的西京城!</P></p>

但是,他在今夜的军事会议上,看着手下诸将的惊慌表情,他却故意露出满脸不在乎的表情。</P></p>

“哈哈哈!”李察哥佯装轻松,大笑道:“长途奔袭,孤军深入,皆是兵家大忌啊!“</P></p>

“如今我军探马回报,宋军居然派出了一支仅仅数千人的兵马,绕路长途奔袭,孤军深入到我大夏国腹地,来攻打西京西平府那般坚固的城池。”</P></p>

“哈哈哈……这不是以卵击石吗?“</P></p>

”本王看这支宋军,是想重蹈三年前刘法所部之惨败啊!”</P></p>

众将听到主帅李察哥之言,纷纷附喝称是……</P></p>

“晋王英明!”</P></p>

“晋王神武!”</P></p>

尤其是铁鹞子军中的十名队长,他们都参加过李察哥所指挥的铁鹞子军大败宋军刘法所部的大战,如今回想起来,个个还都自信满满,得意洋洋……</P></p>

他们的赞颂声一个比一个大。</P></p>

这也给在场的那些临时被征调来的静州将领,增强了跟着晋王能打胜仗的信心。</P></p>

李察哥下令道:“为了我军鼓舞士气,众将今夜回营后,逐级传达到各营的每一名军兵,让其知晓:</P></p>

在三年前,本王曾率领三千铁鹞子军,大败孤军深入夏国境内的刘法所部宋军,并迫使大宋战神名将刘法败逃落崖,我大夏国仅一小小兵卒,就可斩杀了落崖后的刘法,得其首级而加官进爵……”</P></p>

众将听着晋王的英雄事迹,脸上露出得意而自信的笑容,纷纷领命后,一个比一个不要脸地对着晋王李察哥跪舔,赞美颂扬之声不绝于口……</P></p>

李察哥被手下将领们舔得很舒服,他下令道:“明日早饭后,全军出征,去灭掉那侵扰咱们西京的所有宋军。”</P></p>

众将信心十足,领命退出。</P></p>

翌日一早,夏军用过早饭后,集合在了静州的校军场。</P></p>

顶盔冠甲的晋王李察哥,骑在高头战马上,他检阅完所部的三千铁鹞子军后,又跃马扬鞭来到了从静州征调一万名夏军的数个方阵前,一一检阅完成………</P></p>

李察哥抽出雪亮锋利的弯刀指向他们所在位围的南方,也就是西京西平府所在的方位,他高吼道:</P></p>

“全军出征,去救西京!”</P></p>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</P></p>

按照李察哥所部人马的行军速度,本来是两天就能到达西京西平府的路程,李察哥率军却走了四天三夜。</P></p>

李察哥是西夏国极其难得的一位智勇双全、堪称无敌般的第一名将,他之所以下令放慢行军速度的原因,主要是:</P></p>

一来,他已料定:城高沟深的西平府,绝对不可能被数千宋军在短时间内给攻破;</P></p>

二来,他率领三千铁鹞子军和五千静州精锐兵马前行,还要照顾到后面被落下十余里的五千押运粮草的兵将们,以防被宋军劫击夏军的粮草。</P></p>

三来,他从探马的回报敌情,分析出了在西京城外的那支宋军,应该只有三五千人;宋军却敢孤军深入夏境的腹地,这不是明摆着来送死的吗?</P></p>

而宋军却敢那样做,那么最证明宋军,极有可能是在夏军援救西京的半路上设了伏兵………</P></p>

……………</P></p>

李察哥所部行军四天三夜后,终于在农历八月十四的傍晚,率军抵达距离西平府的城北八九里之外的旷野上。</P></p>

他下令:在此地安营扎寨,加强防卫,埋锅造饭……</P></p>

李察哥所部的铁鹞子军的各队将领,纷纷进言:</P></p>

“晋王,宋军在咱们西京的东城外扎营数日发,对西京东城多有袭扰,咱们为何不速去解决掉西京东城外之敌呢?”</P></p>

“此言有理。晋王,末将请求出战,奇袭宋军!”</P></p>

“呵呵……”李察哥微微一笑,用党项语悠悠说道:“我军从北向南,声势浩大而来,宋军的探子恐怕早就暗跟窥探到了回报给宋将了,又何谈我军奇袭宋军呢?”</P></p>

众将认为这位能征善战的晋王之言在理,他们纷纷点头称赞。</P></p>

李察哥自信地一笑,又说道:“我军远道而来,要先休整,饱餐战饭,然后再计较,本王自有破敌妙计!”</P></p>

晋王帐下的谋士恭维道:“晋王自领兵以来,百战百胜,我大夏国之擎天柱!</P></p>

在下不才,观晋王不急于进入西京城内会师,莫非是想与西京的翔庆军里应外合,一举夹击大败东城外的宋军吧?”</P></p>

“哈哈哈!”晋王李察哥拍了拍了谋士的肩膀,高兴地大笑,没有用党项语,反而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:</P></p>

“知我者,先生也!</P></p>

“然,本王读汉家兵书所知:‘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‘”</P></p>

晋王帐下的这位汉人谋士佩服万分,表情谄媚,恭维连连。</P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