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万盛世

947求签(2 / 2)

王崇古和高拱是同年,都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,关系一直就非常亲密。</p>

这样的亲密关系,也是高拱当初会选择张四维进入吏部,进而又选择支持他入阁的重要原因。</p>

王崇古、张四维的官场升迁的初期,几乎都是因为高拱的支持而得到提拔,做为和王崇古有姻亲关系的杨博自然不能等闲视之。</p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
虽然他更多的是和徐阶、张居正合作,那也是因为徐阶在嘉靖末期和隆庆初期稳稳坐在内阁首辅位置上,许多安排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。</p>

高拱对王崇古有同学之谊,提携之恩,对他外甥张四维也是如此,可就高拱和王崇古之间的关系有多好。</p>

所以在王崇古知道京城正在酝酿针对高拱的阴谋后,王崇古第一时间就给远在京城的姻亲杨博去信,请他为高拱开脱罪名提供帮助。</p>

杨博的儿子,娶的就是王崇古之女,有通家之好。</p>

实际上,张居正后来坐稳首辅宝座后选择提拔张四维,就是为了维持和杨博身后势力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。</p>

只是,张居正到死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,那就是到底他对山西帮的支持大,还是高拱对山西帮的支持更大。</p>

其中张居正遗漏的最重要的一项,就是当初殷士谵在内阁愤怒对高拱出手,其中最主要的诱因就是因为殷士谵已经知道高拱想要驱逐他。</p>

那时候张居正还做为和事佬上前拉架,可他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对山西帮很重要的信息,那就是高拱是想用张四维顶替殷士谵。</p>

杨博和王崇古都是以军事文官身份位列朝堂,注定他们是很难入阁的,而张思维不同,张四维是有机会入阁的。</p>

而为张四维铺路搭桥的人,正是高拱。</p>

即便是在数年后,张居正还是把张四维拉进了内阁,可比起当初高拱的努力,足足晚了五年。</p>

至于张居正,在坐稳首辅宝座后,拉进内阁的第一个人不是张四维,而是礼部尚书吕调阳,这自然在山西帮面前大大的失分。</p>

杨博看着身前两封书信,又想到昨日来见他的张四维。</p>

显然,王崇古的信不止写给他,也给外甥张四维去了信。</p>

一番权衡后,杨博终于还是做出了决定,那就是帮助高拱洗脱王大臣案的嫌疑。</p>

他终究是老了,以后山西帮的大旗还需要张四维来举起。</p>

这个时候拂了张四维的意,对杨家来说未必是好事儿。</p>

虽然自己现在当权,不管是王崇古还是张四维都显得对他很亲近。</p>

在杨博打定主意,打算明日就去内阁见张居正,为高拱求情的时候,葛守礼在看完高拱的书信后,也暗暗打定了主意。</p>

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冯保针对高拱的报复,至于张居正是否有参与不好说,但作为都察院老大,他当然是不能让宦官打压报复文臣的事件得逞。</p>

这也是都察院的权责。</p>

倒是内阁辅臣吕调阳收到高拱的书信后只是微微迟疑,最后还是只打算观望。</p>

因为这次涉及到宫中太监第一人冯保,背后若隐若现还有首辅张居正的影子,他实在很难做出选择。</p>

不管这么说,张居正拉他入阁,对他都有提携之恩,否则就算做到礼部尚书,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成功入阁。</p>

于是乎,第二日内阁张居正首辅值房里就热闹起来,杨博和葛守礼先后前来拜访张居正,都是密探了不短的时间。</p>

张居正在送他们出来的时候,脸色也是非常难看。</p>

是的,两人不约而同都选择提醒张居正,近期京城的舆论风向,齐齐指向此案就是冯保主导,为了报复高拱对他的打压。</p>

不过张居正此时面临的压力也是不小,毕竟是首辅,话语权最重,冯保要想定高拱的罪,绕不开张居正,所以现在朝臣和冯保的压力下,张居正已经是两头受气的境地。</p>

冯保知道自己对张居正的帮助很大,所以他敢于向张居正提出条件,希望他在这次王大臣案中出手,彻底解决高拱。</p>

虽然张居正有心不参与此事,可面对冯保不依不饶的纠缠也显得很难抉择。</p>

一直到散衙,张居正都没有召集魏广德、吕调阳商议此事。</p>

对此,做为辅臣的吕调阳以为他已经看明白了张居正的打算,所以自然不会主动再提高拱之事,回去就要处理掉高拱的书信,免得到了最后,因为这封书信把自己也搭进去,被扣上高党的帽子。</p>

毕竟,高拱的案子牵扯到刺杀皇帝,可不是一般的案件。</p>

心事重重的张居正走出宫门,上了轿子,随着轿夫使力,大轿被稳稳抬起,向着张府而去。</p>

张居正此时觉得很是压抑,他和高拱本没有深仇大恨,不过就是因为内阁首辅宝座罢了。</p>

如今自己已经得偿所愿,是否真要和冯保合作,弄死高拱?</p>

心里总感觉不值当,可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,他又知道自己必须和冯保保持良好的关系,否则内阁很多政策可能会在宫里受阻。</p>

或许冯保成事的能力不够,但要说坏事儿,怕还是很精通的。</p>

只需要在不经意间,在两宫太后面前说出一些对朝政的坏话,可能就会给内阁行政添堵。</p>

似乎感觉轿子空间太过狭小,内外都在压抑着他,张居正随手撩起轿帘向外张望,一个红色的建筑出现在他的眼中。</p>

“停轿。”</p>

张居正没有放下轿帘,忽然大声喊道。</p>

他看到的那个建筑,乃是四九城里随处可见的关帝庙。</p>

明清两代,关帝信仰被推上顶峰,当时的北京城,关帝庙和以祀关公为主的庙宇加起来,有百余座之多。</p>

大轿放下,轿帘掀起,张居正从轿子里出来,没有理会上来的长随,迈步径直就进了关帝庙。</p>

站在大殿里,张居正整理了衣袍,这才为关帝虔诚的上香和叩拜。</p>

遇事不决,他选择了求签卜卦,希望能得到上天的指引。</p>

张居正一身官袍进来,庙祝早就已经恭候在一旁服侍。</p>

只是张居正的官气甚重,那庙祝在张居正没有说话前是丝毫不敢出声的。</p>

祭拜完毕后,张居正走到一旁书案上,双手捧起签筒,轻轻摇晃起来。</p>

“啪嗒。”</p>

随着摇晃的加速,一支竹签跳出签筒掉到书案上。</p>

张居正放下签筒,伸手捡起那只竹签,细看上面的签文。</p>

“庚庚中平苏琼下泪”</p>

张居正看到签文眉头微皱,随即继续看下去。</p>

“才发君心天已知,何须问我决狐疑,愿子改图从孝悌,不愁家室不相宜”</p>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