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0章259人选</p>
弹劾风暴始作俑者魏广德这几天在同僚面前又是风光了一把。</p>
随随便便弹劾了两个,都很轻松的弹劾成功,魏广德心里自然是小得意的,只是陈矩那里始终没有送来进一步的消息。</p>
这消息,自然就是他是否可以前往钧州查实徽王劣迹。</p>
继续往上升,魏广德是不指望了。</p>
这年代,他已经算是坐火箭式提拔的干部了,所以只是追求一个同品级的七品御史的位置,目标应该不算远大,还是有可能实现的。</p>
耿安前两天就悄悄启程回钧州,他还要回去准备更多的徽王不法的证据,毕竟许多人家被徽王逼迫的背井离乡躲出去了。</p>
现在的钧州,已经算半座空城了,都是被徽王整的。</p>
读书的,家里有女儿的,早就跑了。</p>
徽王太喜欢作弄读书人了,读书人也好面子,怕被徽王缠上丢面子,也只能躲,因为就算告到官府也没用,知州都要绕着徽王府走。</p>
另外就是要安排坐实徽王僭越的证据,有些是可以的,有些他还要先回去查查,找找证据。</p>
不过在离开魏家的时候,耿安又是跪在魏广德跟前千恩万谢,还说只要魏广德去了钧州,耿安就会联系亲朋好友和地方望族联名给魏广德送万民伞。</p>
想想,如果真给钧州百姓除了徽王这一大害,送万民伞貌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,虽然魏广德没有主政钧州,自然不存在为钧州一地百姓遮风挡雨。</p>
这些年来,官员离任,不管是致仕还是高升,百姓聚集相送倒是常有,但是送万民伞送牌匾的貌似还真没听到过了。</p>
魏广德想到这里不免有些心痒难耐,多有面子的事儿啊。</p>
所谓的万民伞,其实就是制作一把大伞,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,上书赠送人之名氏籍贯。</p>
万民伞在古代,地方官离任的时候,当地的士绅商贾都得表示一点挽留的意思,比较通行的方式是送“万民伞”,意思是这个父母官,像伞一样遮蔽着一方的老百姓,送的伞越多,表示这个官越有面子。</p>
如果在这个官被撤职或者降职的时候,当地还有人送伞,甚至拦轿,说明这个官绝对是个清官或者好官,而且当地人同时又有情有义。</p>
当然,这样的仪式发展到后期肯定也是要变质的。</p>
其实最初在中华大地上,对于离开的清官,百姓为了纪念他,往往是请当地名师题字,刻碑留念。</p>
但是发展到唐朝的时候,地方官为了虚荣和向上级表功,往往会逼迫地方士绅百姓为自己立功德碑,来提现自己爱民如子,造福一方百姓的政绩。</p>
事情发展到这里,完全变了味,让当时的唐朝政权不得不下旨昭告天下,禁止为官员刻碑留名。</p>
不能刻碑,百姓为了表达对官员的不舍,万民伞、功德匾也就应运而生了,不能刻碑我就送伞送牌匾。</p>
当然,对于地方上真的非常值得纪念的官员,当地士绅往往还是会请问上书朝廷,请求特旨准许地方为其刻碑纪念,只是程序上非常麻烦。</p>
这个时候的万民伞、功德匾还没有被大明的文官们玩烂,所以对魏广德的吸引力还是不小的。</p>
但是回到现实中,魏广德这两天已经知道朝廷中不少人已经开始走门路,想要抢下这个查案钦差的位置。</p>
魏广德想在一开始抢在前面拿下这个位置的希望落空,当时的情况陈矩倒是说了,嘉靖皇帝并没有快刀斩乱麻的打算,所以当时不管是黄锦还是高忠都不敢在御前提这个事儿。</p>
到了现在,魏广德的先机肯定是没了。</p>
以往这样的差事,大多会落在礼部和都察院的人身上,毕竟是他们的本职,翰林院的魏广德能够被选中的希望渺茫。</p>
基于此,魏广德也懒得去走门路了。</p>
或许给严世藩送银子,可能有那么一丝希望,或者弄个副使什么的,可是魏广德不敢。</p>
不是不敢送银子,而是你送银子拿到个副使的差事,从钧州回来,正使没拿到万民伞,你一个副使拿到了,不是打人家脸吗?</p>
得罪人的差事,魏广德也不想去做,自然在这个时候,稍微理智起来后就不想争了。</p>
不管怎么说,炮轰徽王的第一人是自己,这个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,虽然有点狗拿耗子的意思。</p>
而此时,京城的政治风向也已经四下里传开,消息传到河南,河南官场也为之一振。</p>
这些年,河南官员都把钧州知州视为龙潭虎穴,轻易是无人愿意去上任的。</p>
无他,因为那是徽王的地盘。</p>
虽然朝廷限制了宗室干涉地方的权利,可是徽王不干涉地方,却是在地方上违法乱纪,地方官都没处说理去。</p>
处理宗室亲王,那得要有皇帝的圣旨。</p>
自从上一代徽王朱厚爝因“斩琴”案与知州陈吉产生矛盾,并且上书朝廷弹劾陈吉,当时都御史骆昂、御史王三聘都力陈事实,上书替陈吉伸冤,世宗大怒并将他们全都逮捕,其中骆昂被杖毙,王三聘、陈吉都被贬戍边。</p>
之后现任徽王朱载也屡遭弹劾,但是结果都是屁事儿没有,自此河南官场只好选择绕着徽王走,斗不过人家。</p>
现在京城的风向变了,徽王明显是在嘉靖皇帝那里失宠,自然要新仇旧恨一起算。</p>
很快,以河南巡抚潘恩的官员也开始纷纷上书弹劾徽王不法事,想要一下子把徽王连根拔起,现在的机会是不容错过的。</p>
河南的弹劾奏疏送入京城转交到内阁,而此时内阁几个大员也正在争论到底又谁去河南查处此案。</p>
看着礼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争论人选,严嵩和徐阶就在上面翻看起新送到的奏疏。</p>
“潘恩?此人好似做过钧州知州啊?”</p>
严嵩忽然放下手里的奏疏,对旁边的徐阶说道。</p>
“河南巡抚潘恩?”</p>
徐阶听到严嵩好似在问自己话,放下手里的奏疏,从严嵩手里接过那份潘恩的奏疏看了一眼就笑道:“他之前是祁州知州,因做事勤勉调繁钧州,是有这个经历。”</p>
“都已经是河南巡抚了,还对钧州这么上心,呵呵”</p>
严嵩意有所指的笑道。</p>
“估计在钧州没少受徽王的气,这次逮着机会了。”</p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徐阶靠近严嵩,小声说道。</p>
严嵩闻言也只是笑笑,便不作答了。</p>
“都察院提出右佥都御史党以平去,礼部提议右侍郎严讷去,不如直接把两个人名字报上去,看皇上怎么选择,老是这么争吵也没意义,两个人都够资格。”</p>
徐阶回头看着下面争论的官员,又回头对严嵩小声嘀咕道。</p>